返回萍乡市政府门户网 | 添加至收藏夹
首 页 办公室简介 工作动态 政府文件 政府会议 政务信息 督查工作 电子政务 应急管理 规章制度 机关党建 学习调研 才艺展示
当前位置: 首页 >> 学习调研 >> 学习活动
上栗县扶贫开发工作的实践与探索
发布日期: 2015-10-13 09:52:00   来源: 市政府办公室
 

夯基础 强产业 重帮扶 促增收 

——上栗县创新思路扎实推进扶贫开发工作 

上栗县人民政府办公室  

  上栗县地处湘赣边界,全县土地总面积710 平方公里,境内以山地丘陵为主,约占总面积的80%,辖10个乡镇、164个村(社区),总人口52万,其中农村人口46万余人,占总人口的88.5%,有19个贫困村,2014年全县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在2763元以下的贫困人口还有12264人。从致贫原因统计,因家庭劳动力缺少致贫的有3820人,因遭受严重自然灾害致贫的有1160人,因孤寡残、五保需社会保障致贫的有4225人,其他原因致贫的有3059人。 

  一、近几年来扶贫开发工作成效显著 

  近几年来,上栗县认真贯彻落实中央《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》,抢抓国家“连片开发”项目试点、国家“雨露计划”试点机遇,着力构建专业扶贫、产业扶贫、社会扶贫“三位一体”的扶贫模式,正确处理输血与造血、扶贫与扶智、当前与长远的关系,大力实施整村推进、异地搬迁、危房改造、信贷扶贫等项目工程,较好地完成了阶段性扶贫开发目标,贫困村的面貌得到明显改观,贫困群众生产、生活条件得到改善,2014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2440元,增长10.4%。 

  (一)农村经济取得持续快速发展。农民收入不断提高,农村贫困户逐步减少,全县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3年前的8391元增长至12440元,增长48.25%;贫困人口的人均收入由2300元增至2736元,增长18.96%。基本解决了贫困人口温饱问题,农村贫困人口由3年前的13218户、52347人减少到目前的3100户、12264人。 

  (二)实施产业扶贫工作开局良好。2014年,下达产业扶持资金380万元,将重点放在19个扶贫村主导产业建设和贫困户增收帮扶。目前全县共培育发展各级扶贫龙头企业8家,其中省级3家,市级5家,这些企业辐射带动农户4000余户,其中贫困户1200户,户均年增收9000元。 

  (三)“五难”问题得到较好的解决。各乡镇到扶贫村基本实现公路水泥硬化,实现村村通邮、通电、通电话网络信息、通广播电视;解决农村饮水困难2.7万余人,完成农村贫困户危房改造2036户,缓解了贫困农户住房难的问题。农村清洁行动正在全县普及,农村“脏乱差”状况有明显改变。 

  (四)扶贫技能培训有新的进展。近几年来,全县每年培训转移农村劳动力达1000人以上,依托扶贫技能培训基地,每年培训输出贫困户劳动力300人以上。农村实用技术每年累计培训6次,使相当一部分贫困户掌握一至两门种养技术,为发展生产、增加收入打下良好的基础。 

  (五)农村社会保障水平不断提高。全面实行免费义务教育,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提高到98%以上,农村年人均收入在2736元以下贫困户列入最低生活保障,保障人口达12264人。解决农村老有所养问题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、县社会福利中心及养老中心开展顺利。 

  二、扶贫开发的主要做法 

  在扶贫开发实践中,立足上栗实际,坚持“抓、带、推、保、促”五字方针。 

  (一)强化领导抓扶贫,不断创新工作机制。将扶贫开发工作作为一项常抓不懈的重要工作,各项帮扶工作都围绕实现脱贫这个目标积极开展。一是实施“1331帮扶工程”。大力推进领导干部包乡镇包村责任制,每1名县级领导带领3个以上工作部门,连续3年帮扶1个重点贫困村完成整村推进任务,同时建立县直部门单位责任到村、资金到村、技术到村、督办到村的“四到村”帮扶机制。各乡镇和县直单位也都实行副科级以上干部包村包户制度。同时,组织开展一系列访贫问苦活动,进一步增强了全县各级各部门、机关干部关心扶贫、支持扶贫、参与扶贫的主动性,在全县范围内形成了讲扶贫、议扶贫、干扶贫的良好氛围。二是开展“五入结亲帮扶活动”。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,深入开展入乡村、入农户、入社区、入学校、入企业“五入结亲帮扶活动”。2014年以来,共收集社情民意2660多条,办理办结群众诉求1200余件,化解和调处山林、土地、水利、婚姻等矛盾纠纷300余起。三是加强贫困地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。启动贫困村干部培训工程,不断增强贫困村班子的整体战斗力和扶贫开发能力。 

  (二)扶持企业带扶贫,充分发挥示范作用。因地制宜选准发展项目,将产业开发与贫困地区的自然资源优势紧密结合,实行片区开发,综合布局。一是注重发展种植业。大力发展蔬菜、水果、花木等种植业,粮食播种面积达35.2万亩,冬种面积16.1万亩,被评为“全省经济作物先进县”。二是加快推进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。山水美、乐恒、豆田农博园等特色农业项目建设进展顺利,被评为2014年“江西省休闲农业示范县”。积极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壮大,省级龙头企业9家、市级龙头企业17家,农民专业合作社达544家。三是转移富余劳动力带动就业。坚持以工哺农、以城带乡总体思路,积极引导富余劳动力向工业园区转移,通过劳务输出拓宽农民增收渠道,完成省内工业园区定向培训2723人,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5683人,其中省内转移4514人;为农民工发放小额贴息贷款7500余万元,带动就业3800余人。同时,大力发展旅游、物流、金融、宾招等第三产业,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。 

  (三)合力攻坚推扶贫,大力改善生活环境。始终坚持把财政扶贫资金、以工代赈资金、行业部门资金进行有效整合,打捆使用,集中投放,并采取召开扶贫会议定期督导汇报、签订目标责任状、下发相关文件的方式,提高各级各部门对整村推进工作的认识。一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。在资金、政策等方面重点向19个贫困村倾斜,安排扶贫计划项目38个,新建水泥公路24条32公里、水利设施4条1350米、绿化亮化工程1处、文化活动广场9处。二是大力抓好扶贫移民搬迁。在充分尊重移民对象意愿的情况下,全部进行集中安置,移民集中安置点建设坚持统一规划、统一设计、统一基础设施建设、统一资金管理、统一竣工验收,目前,安置点主体工程已封顶,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已经全面起动,全县108户598人已签订协议搬迁入住。三是积极开展救灾扶贫。2014年5月25日,上栗县遭受了历史罕见的特大洪涝灾害,县政府迅速开展救灾扶贫工作,累计拨付紧急转移安置资金730万元,拨付过渡性生活救助资金818万元,累计发放倒损房屋重建资金1680万元,恢复重建住房746户、3751间。同时,下拨资金620万元,对农村受灾困难户、低保户、低保边缘户、优抚对象和五保对象等困难群众 41207人实施冬令救济,困难群众的生活得到有效保障。 

  (四)提高素质保扶贫,切实增强脱贫后劲。坚持以提高贫困群众基本素质为根本,大力实施智力扶贫。一是开展农民工免费创业培训。充分挖掘农民工创业潜力,着力提高了农民工的创业成功率,完成“雨露计划”培训210人、创业培训764人,其中培训生活贫困农民工606人,占全部创业培训人数的79%。二是积极开展扶贫方针政策宣传。引导贫困群众树立法纪意识、市场意识和自我发展脱贫的信心,主动参与、主动发展,依靠自身力量脱贫致富。三是实施科技扶贫工程。大力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,普及农业科普知识,推广农业新成果、新方法,努力增强贫困群众就地创业、自主脱贫能力。四是实施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。抓好贫困劳动力的转移技能培训,增强贫困群众的基本务工技能,拓展就业门路。通过培训工作的开展,变输血为造血,极大地提高了干部群众的综合素质,拓宽了增收渠道,增强了致富信心,巩固了扶贫成果。 

  (五)发展公益促扶贫,努力营造互助氛围。在统筹民政等资源广泛开展关爱帮扶工作的同时,大力支持相关职能部门发展公益组织,整合社会资源,先后精心组织了一系列针对贫困青少年的公益活动,较好地帮助贫困青少年等社会弱势群体解决了许多实实在在的问题。2013年以来,先后孵化建立了上栗县志愿者联合会、杨岐心灯志愿者协会、文明单位志愿服务队、文化志愿者协会等50余个公益组织或志愿服务队伍。通过积极对接“壹基金”、“中国扶贫基金会”、“麦田计划”等多个全国、省、市著名的公益组织,整合社会公益资源先后开展各类青少年扶贫、助学、心理辅导活动90余次,帮扶贫困青少年3000余人次,累计发放帮扶资金及物资总价值达600余万元,有效扩大增强了对青少年的关爱范围和力度。 

  三、现阶段致贫原因分析 

  通过上级的扶持和近年的发展,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,但由于受建县比较晚、历史欠账多、基础落后等诸多因素制约,全县扶贫开发形势依然比较严峻,任务还十分艰巨,仍然面临着一些致贫的因素。 

  (一)各类自然灾害频繁发生。上栗县地处罗霄山脉,属于典型的山区县,山高坡陡,保水性差,极易发生洪水、山体滑坡、干旱等自然灾害,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比较脆弱,少数脱贫人口由于底子薄、基础不牢固,一旦遇到自然灾害,就极易出现返贫,致使一些村和农户很难走出“脱贫—返贫—再脱贫—又返贫”的怪圈。2013年夏秋严重干旱和2014年5月特大洪灾,造成全县10个乡镇不同程度受灾,农业损失严重,受灾人口达到26万,尤其给生活在边远农村贫困人口的生活造成严重影响。 

  (二)农民发展观念有待转变。贫困群体弱势地位十分突出,由于城乡二元结构导致农民整体收入远远低于城镇,而贫困群体的收入更不能与城镇收入相比,在长期的贫困状态下,其思维方式更加保守,心理素质极其脆弱,容易满足现状,不思进取,“等、靠、要”思想严重,靠低保、新型农村养老保险、政府救济来勉强维持生活,缺乏自力更生、艰苦创业的精神。同时,贫困对象综合素质低,接受新思想、掌握新技术难度大,脱贫致富能力低。 

  (三)农村基础设施相对落后。通过近年来的扶持,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有了改观,方便了群众生产生活。但由于广大农村基本没有集体性收入,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很少,项目建成后后续管理和维护跟不上,使建成项目没有发挥长期效应。特别是部分边远山区教育、医疗、交通等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严重不足,直接导致了人口外流、招商引资和经济发展困难。 

  四、工作打算和建议 

  面对当前一些致贫返贫因素和问题,今后要加快扶贫开发进程,必须要理清思路,创新工作方法,完善工作管理机制,努力提高扶贫资金使用效益。对于抓好当前的扶贫工作,我们有以下几点工作打算和建议: 

  (一)完善发展规划,做大支柱产业。实行“一县一业”、“一乡一产”、“一村一品”发展战略,科学制定全县产业发展规划,走规模化经营的道路,共同发展,以此带动贫困村发展。在稳定发展粮食生产、巩固传统优势产业的同时,以科技进步为支撑,以提高单产为重点,以促进农业增效、农民增收、农村发展为核心,按照高产、优质、高效、生态、安全的要求,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,加快农业结构调整,大力发展优势特色农业。加大招商引资力度,积极树立“给物不如给项目”的理念,变救济式扶贫为开放式扶贫,以“筑巢引凤”的开放心态,把企业引进来,把扶贫户、扶贫资金与企业有机地结合起来,制定更加优惠的政策激励措施,让企业得以突破发展,最终实现“特色产业做大、优势产业做强、贫困群众致富”的目标。 

  (二)加大扶持力度,做强龙头企业。在财政、信贷、税收、保险、土地征拨等方面,对生产基地和龙头企业实行政策优惠。加大农特产品商标和地理标志开发保护力度,整合区域农产品加工品牌,积极培育和壮大一批竞争力强的名优品牌。加快发展福田千亩红鲫水产基地、天绿千亩无公害蔬菜基地、金泰千亩果业基地、宏明休闲农产品深加工基地、豆田休闲观光园等龙头项目,大力扶持产业关联度大、市场竞争力强、辐射带动面广的特色农产品加工、流通企业,积极培育和引进一批产业化龙头企业,力争全县各乡镇都有“一村一品“的专业村,提高农业比较效益,让困难群众在农业功能拓展中获得更多收益。 

  (三)创新立体帮扶,形成工作合力。一是服务上级部门帮扶。全力配合省、市帮扶单位工作,加强与帮扶单位领导的交流与沟通,争取最大的支持,认真做好帮扶队员的服务工作,及时解决帮扶工作队遇到的问题和困难,为其创造宽松、优良的工作环境,构建起和谐共进的帮建关系。二是抓好县级领导帮扶。继续实行县级领导包村责任制,注重协调相关部门解决贫困村发展难题,促进村级经济持续健康发展。三是调动县直部门帮扶。选择经济实力较强的部门进行一对一帮扶,结合自身职能特点,在资金、物资、技术等方面开展帮扶工作,重点支持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,使贫困村群众素质、技能得到提高,村容村貌和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改善。四是鼓励社会帮扶。积极引导各类企业、社会组织和个人以多种形式参与扶贫开发。 

  (四)推进连片开发,加强整村推进。牢固树立全县一盘棋思想,统一认识,形成合力,整合资源,确保整村推进取得明显成效。紧紧抓住编制“十三五”规划的有利契机,以道路、供水、环境整治等为主要内容,按照长远规划、分步实施、适度超前的思路,高起点做好贫困村扶贫开发整体规划。通过加强乡镇基础设施建设,完善乡镇服务功能,提供良好的教育、医疗、养老等与生活密不可分的物质条件,重点解决好贫困村行路、饮水、卫生、移民等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基础性建设,使农村人口不断向乡镇转移,向第二、三产业不断集聚,全面提升百姓生活水平,切实改善群众的生产条件。 

  (五)健全培训机制,注重素质提升。积极采用“扶贫先扶智”的方法,增强村民发展意愿,提生农民农业技术水平。组织骨干群众参观周边富裕村,让他们了解到齐心发展所带来的经济利益和生活质量,积极协调安排有强烈发展意愿的农民深入到富裕村去学习,汲取先富起来的经验,进而带动全村、全乡的发展热情,使更多的百姓加入到扶贫项目中来。依托“雨露计划”等培训基地,加大力度培训转移农村富裕劳动力;根据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,选拔贫困人口中的能人进行创业培训,为扶持新的经济实体提供人才智力保障,通过创业带动更多的贫困户进入产业链。根据贫困村的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,每年举办各种不同类型的培训班不少于10场次,力争使所有贫困人口家庭实用技术培训达到全覆盖。 

   

    

 

 

 
主办:bet1365网址  运行维护:萍乡市政府网站服务中心
赣ICP备05006704号